柯达破产_柯达破产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柯达破产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2.柯达是已经破产还是被收购了?

3.当柯达破产时,富士胶片如何做到盈利持续增长?总裁古森重隆如是说

4.柯达破产了,是不是公司就不存在了,为什么他的官网还有在?

柯达破产_柯达破产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危机原因

       1、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

       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2、蹒跚战略转型

       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_

       扩展资料

       柯达启示

       1、靠不住的“品牌”

       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

       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

       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TOP赞助商”。

       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

       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

       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

       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

       2、百年老店更需“创新”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

       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

       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均难以赢得未来,而傲慢和忽视消费体验更将令其难以持久。

柯达是已经破产还是被收购了?

       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并不意味着柯达公司不复存在,所以该公司网站仍然存在,破产只是其对自身的业务、资产进行的重组,传统的胶片业务在此次破产重组中被舍弃,但其数码等业务仍旧存在。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的原因有:

       1、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

       胶卷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加了柯达公司运营的压力,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2、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

       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3、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扩展资料:

       关于柯达濒临破产的传言一直不断。自2003年9月柯达公司宣布重大战略转型后,其经营一直面临难题,连年巨额亏损使投资者信心大降。

       2003年9月,柯达宣布进行重大战略转型,业务重心全面向数码、医疗影像以及喷墨打印机等倾斜,试图适应形势,作出改变。但著名投资人卡尔·伊坎却选择在2004年初从柯达撤资,因为他并不看好柯达的战略转型,认为柯达的商业模式很难奏效。伊坎认为,柯达采取的措施远远不足以扭转局势,而且为时过晚。

       早在2003年,因为胶卷销售开始萎缩,柯达传统影像部门当年销售利润就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跌幅达71%。

       而自2005年以来,柯达仅有一年盈利,其他年份全部亏损。为节约经营成本,柯达自2004年以来累计裁员约20%,全球员工数从1998年的8.6万人减至2010年年底时的不足2万人。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柯达日渐式微的时候却金融危机不断,而在这次的欧洲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时候大概是终于撑不下去了。

当柯达破产时,富士胶片如何做到盈利持续增长?总裁古森重隆如是说

       柯达早就倒闭了。东芝、飞利浦、西门子等许多老牌的家电和小家电的国内部门,都被国内收购了,贴个牌子坑人,质量差,很多东西都没有售后,像东芝电视,飞利浦净水器什么的千万不要买。推荐美的、海尔、创维等国产品牌,最起码售后有一定保障。

柯达破产了,是不是公司就不存在了,为什么他的官网还有在?

       2012年1月,胶卷行业巨头柯达依据《美国联邦破产法》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宣告经营破产。这一消息,触动了行内行外所有人。这是凝聚了一代人记忆的柯达啊!而同行的富士胶片2013年度销售额却达到了2.215万亿日元,交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面对数码化风暴的巨大冲击,同为胶卷行业巨头,同样面对胶卷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行业危机,富士胶片是如何起死回生、扭转局面的呢?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在《灵魂经营》中回顾了富士胶片在危机中推行的整个改革过程,解析了企业改革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三大基本战略,总结了企业决策人在面对危机挑战时应坚守的原则。从后人眼光来看,这些改革措施:预判准确,方案正确,实施坚决。但古森重隆在当时能够极具前瞻性的提出改革方案并坚决执行,非常令人钦佩。这样一个鲜活的商业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古森重隆于2003年就任富士胶片CEO。他的行业嗅觉非常灵敏,富有远见,且行动果断。预测到核心业务胶卷市场急剧萎缩的未来趋势,上任CEO不久,在公司经营状况尚可维持的状态下,他提前布局,极具前瞻性地推行了的改革。这些改革举措彻底转变企业内部经营结构,化解了行业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

        2004年初,正值迎接公司创立75周年之际,富士胶片发布了中期经营计划“VISION75”,这个计划旨在“挽救衰落的富士胶片,实现销售额2万亿~3万亿日元,继续保持国际领军企业的地位”。由此可见古森重隆的雄心壮志。

       “VISION75”计划中明确了三个基本战略,“实施彻底的经营结构改革”“构筑新的发展战略”“强化关联经营”,而要实现这三个战略,重点是要提升员工意识和活力。古森重隆深知,企业决策者负责制定正确的方向和战略,项目的实施则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他非常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活力。

        这部分措施主要针对现有业务。有人评价富士胶片的这次改革是“左脚踩刹车,右脚踩油门”,古森重隆在合理处理衰落的核心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的保护和拓展研发中有潜力的新领域。

        根据波士顿矩阵(后文附简短说明),胶卷生产曾经是富士胶片的“现金牛业务”,胶卷的市场需求缩小后,逐渐转变为“瘦狗业务”。但古森重隆并不打算彻底放弃原有的核心业务。他对胶片行业附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始终诚心守护。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衰退的变化,他削减了胶卷生产项目的规模,谨慎的进行了裁员,使其能够符合变化后的市场需求。

        削减原有核心业务的同时,古森重隆积极保护和投资有潜力的新项目,“偏光板保护膜”项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偏光板保护膜是制造液晶电视机必备的材料,当时在富士胶片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研发基础和成果,但以往的销售额并不太高。在市场上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激烈竞争、未分胜负的情况下,古森重隆预判“液晶电视会胜出”,果断投资了该项目。该项目后来发展为富士胶片的“明星业务”,成为公司新的核心业务之一。

        可以看出,古森重隆对行业的趋势把握的非常准确,对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非常到位,简直是外科手术般的精准高效。

       古森重隆的目标是“不断取胜”,对现有业务进行梳理的同时,积极着手新项目的研发。

        制定新项目战略时,古森重隆对比了富士胶片的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完成了一份清晰的四象限定位图。这份定位图特别棒,把现有技术、新兴技术和现有市场、新兴市场做交叉整理,把公司的技术优势和潜在的市场明确的展示出来。正是在这份定位图的研究基础上,富士胶片确定了将技术强项应用到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生物医药、化妆品、高性能材料等新领域的发展方向,选定了六大行业板块,实施了“强化现有收益项目”和“开拓新市场”两手抓的新成长战略。

       其中医疗生命科学行业中还包括化妆品、保健品、制药等领域。表面上看,化妆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好像跟胶片完全不搭边。但实际上,富士胶片拥有的镜头、感光元器件、图像处理、胶原蛋白处理技术、纳米技术、乳化技术等,正是生产这些新产品所需的核心技术。选择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充分调研做出的合理决策,是把自身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新领域的良好范例。

        古森重隆非常重视技术研发,投资瞅见了横跨业务领域的“先进研究所”,每年拨出大量专款作为研发经费,确保富士胶片的技术实力保持增长。技术实力是公司的底气。

        关联经营主要体现在整合已有技术储备,增强不同子公司的交流协作方面。比如富士施乐和富士能两家子公司,在印刷、福音以及照相技术方面,存在很多合作空间,但之前彼此几乎没有业务交流。富士胶片组建了控股株式会社,形成控股公司体制,并且将两家公司总部迁到一起,推进技术交流和业务合作。喷墨印刷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新灵感。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也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经营效用。资源整合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能力。富士胶片长期积累了很多资源储备与核心技术,但它们都停留在原有领域内各自发展。古森重隆把它们全部调动起来,充分的进行交流和碰撞,增强活力,果然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果。

        富士胶片的成绩我们都已看到。之所以能够在面临行业危机的时刻,制定出合理的改革措施,并深化执行,经营决策者的行动起着关键作用。古森重隆总结了经营决策者在紧急关头的行动四原则。这些原则表面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到却非常不易,需要经过长期的刻意训练和能力培养。

        首先需要清晰把握现状。经营决策者应该加强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从零散情报中理解全局和本质,正确的理解当前所面临的课题。

        在此基础上,分析发展动向,准确预测未来。经营决策者应具备大局观,能够理解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因果法则,善于抓问题的本质。

        在研判的基础上,明确重点,构思实施计划。

        1)决定优先顺序。

        2)激发组织活力,掌握好实施的速度和规模。实施的速度和规模对结果有着关键的影响。

        3)决策者应具备“爆发力智慧”。

        4)行动果断,不可犹豫不决。

        5)排解疲劳,保持充沛体力,确保投入工作的状态。

        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企业决策者决定,但其意志需要准确清晰的传达给基层所有员工,确保员工能够完全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员工准确的遵照执行。

        一旦制定了决策,企业全员都要共同贯彻执行。领导者不仅要制定目标,还需要临阵指挥,身先士卒,起带头作用。

        执行企业政策固然重要,但前期的研判、构思和传达,是古森重隆非常重视的,这也正是他能够正确预判行业发展趋势、在危机爆发前坚决推行改革、带领富士胶片走出行业危机的关键。

        在《灵魂经营》中,古森重隆把富士胶片战胜行业危机的过程称为二次创业。在行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每一家企业都随时可能面临行业发展的困境,危机和挑战无处不在,每一家企业都可能要经历这样的二次创业过程。富士胶片成功了,古森重隆的经验值得每一位企业家学习。

        关于柯达,补充一点。柯达前期由于缺乏对颠覆性变化的深刻认识,管理层在决策上接连出错,走入了申请破产的困境。但柯达奋起直追,在2013年完成重组,成为伊士曼柯达,正式退出破产保护程序。伊士曼柯达重新调整战略,在2015年四季度扭亏为盈,走出困境,向新领域迈进。

        附:波士顿矩阵

       2017.05.05雾凇

       不是,公司申请破产只是在企业法人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下,依法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司破产后还可以重整,只要没有注销,公司就还存在。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 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

       第七条 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

       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第一百二十五条 企业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致使所在企业破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员,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由此可见,破产是为了保护市场经济体各方的权益,再出现更大的损失之前,有人民法院介入,及时止损。

       好了,关于“柯达破产”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柯达破产”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